今年買羽絨服別再看“含絨量”了!該注意什么,都在這兒→
天氣漸涼,大家買羽絨服了嗎?羽絨服到底怎么挑,看含絨量?注意,今年有變!
從今年4月1日起,羽絨服裝新國標正式實施。此次羽絨新國標規(guī)定了羽絨服裝的術語和定義、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以及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其中最大的亮點是把含絨量修改為絨子含量。
大家翻看以前買的羽絨服,上面可能是這樣標的↓↓↓
以往標準中,含絨量同時囊括了絨子和從絨子或毛片根部脫落下來的單根絨絲兩種含量,但其實起保暖作用的只是絨子。絨絲廢料計入含絨量,容易給消費者造成錯覺。
新國標實施后,則只標注羽絨里面的絨子含量。按照規(guī)定,服裝成品絨子含量不低于50%,才能稱之為羽絨服。消費者購買時只要看絨子含量,就大概能判斷出羽絨服的保暖性能。
新國標為什么要改?據介紹,絨子是一朵羽絨中最優(yōu)質的部分,直接發(fā)揮保暖作用;羽絲、絨絲則是朵絨掉下來的單絲,沒有蓬松感。簡單來說,羽絨=絨子+羽絲、絨絲。就同樣的充絨量而言,絨子含量高,保暖性更強;絨子含量低、絨絲與羽絲含量高,容易出現不保暖且容易漏絲等問題。
在充絨量相同的條件下,絨子含量越高越好,最高可達到95%。但在此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一件羽絨服的絨子含量很高,但充絨量不大,也未必保暖。通俗地說,這樣的羽絨服太薄了。
此外,羽絨種類的標注只區(qū)分鴨絨和鵝絨,不再區(qū)分灰絨和白絨等。
專業(yè)人士介紹,消費者如果想選購一件合格的羽絨服,在選購時,還要注意看標識是否齊全,名稱地址、安全類別、纖維含量、洗滌維護方案等是否標注規(guī)范。
除了看準標識,還有以下一些關于羽絨服采購的消費提示:
白羽絨比灰羽絨暖和?
答案是否定的。
2021版標準明確表示,羽絨種類標注只分鴨和鵝,不分白和灰。這是因為羽絨的顏色并不影響羽絨的保暖性能,只不過白羽絨來自白色水禽,灰羽絨來自雜色水禽。
之所以使用白羽絨的產品價格會高于灰羽絨產品,往往與羽絨的氣味和面料適應性相關。
在未經處理時,灰鴨絨的味道會比白鴨絨重一些。2011版標準將羽絨氣味由弱至強分為0(無氣味)、1(極微弱)、2(微弱)、3(明顯)四個等級,小于等于2級的羽絨均符合標準。羽絨在填充進服裝前,都要經過水洗消毒等工藝處理,所以即便原本氣味較白羽絨大的灰羽絨,也能符合要求,除非本身就是劣質產品。鑒于此,2021版標準直接將氣味考核改成合格/不合格兩項,消費者不用擔心羽絨顏色深、氣味大。
再看面料適應性。白羽絨顏色淺,各種顏色或厚薄的衣服面料都能使用;灰羽絨顏色深,不太適合搭配淺色或單薄的面料使用。部分使用白羽絨的服裝價格高于灰羽絨,與白羽絨成本較灰羽絨高相關,因為生產企業(yè)加工時對白羽絨的顏色一致性要求更高。但就保暖性能看,灰羽絨并不輸于白羽絨。
鵝絨比鴨絨更好?
部分消費者發(fā)現,標注填充鵝絨的羽絨服飾價格會比鴨絨高一些;也有企業(yè)宣傳,鵝絨的保暖性優(yōu)于鴨絨。這是真的嗎?
雖然2021版標準要求標注填充物是鴨絨還是鵝絨,但這是為了保證消費者知情權,不是說鵝絨就一定比鴨絨保暖。
業(yè)內人士指出,鴨鵝的生長周期越長,羽絨成熟度越高,保暖性越強。通常,成熟度高的鴨子的絨會比年幼的鵝的絨更保暖;在成熟度相同的情況下,鵝絨的質量大多好于鴨絨。但是,也有部分鴨子品種出產的鴨絨,能比同樣成熟度的鵝絨更保暖。
可見,鴨絨暖和還是鵝絨暖和沒有標準答案。這個問題的結果與鴨鵝的成熟度、品種都有關系。
事實上,想了解到底哪一種絨更保暖,可以參考在同等充絨量下,羽絨的蓬松度這一指標。
目前,我國國家標準沒有對羽絨蓬松度提出要求,但很多企業(yè)已經在宣傳時明示蓬松度。所謂蓬松度,是指一定條件下,每一盎司(30克)羽絨所占體積立方英寸的數值。比如,如果一盎司羽絨所占空間為500立方英寸,該羽絨的蓬松度就是500。蓬松度數值越大,意味著羽絨的蓬松度越高、隔絕空氣的效果越強、保暖性能也越好。
目前,常規(guī)羽絨的蓬松度在五六百左右,部分高品質羽絨的蓬松度可達800以上;而根據加拿大羽絨協會官網數據,蓬松度自測試以來,最高值是1000。所以,對于企業(yè)宣稱的蓬松度,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一味相信高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