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文博】為什么買“東西”,不買“南北”
關于買東西一語流傳很廣的一個說法是來源于宋代。
據(jù)說,有一次,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街上散步,見到他的好友盛溫如提著一個竹籃子,問道:你上哪兒去?
去買東西。盛溫如答道。
朱老先生聽后便有心逗他一下,為什么去買東西,怎么不說買南北呢?
圖:攝圖網(wǎng)授權
盛溫如回答說:在五行與方位的配屬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木都屬于有形的物質(zhì),所以我這個籃子就裝得下;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火無形,還能焚燒;水雖有形無奈籃子裝不住。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
這個解釋流傳下來,被廣為認可。
當然,還有另外一說,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叫龔瑋的學者認為,早在東漢時期,商賈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簡稱買東、買西,即到東京、西京購貨,久而久之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名詞。
圖:古代逛集市
這兩種說法雖看上去各有道理,但細究其文字本源卻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如此。
在甲骨文中,東西南北四字均已存在。東、西的基本字形是東寫作↓
西寫作↓
從形體上看,二者均為口袋的形狀↓
文字學家左民安認為當是古代橐(tuó)字的原形↓
即盛物的囊,沒有底,兩頭用繩子系著。則應是另一種有底的口袋,可以背在肩上,或用手提。因此,東、西的本始含義均是代表可以裝起來的物品,而不是方位。
過去仆人往往稱主人為東家,其當取東代表物品的含義,東家之意為財富的擁有者;古人請客時,主人習慣于坐在東側(cè),又成為做東,這一東,已經(jīng)兼有方位和物品的雙重含義。甲骨文的出現(xiàn)要遠遠早于五行概念,因此,從五行的屬性來解釋買東西的原委,是經(jīng)不住推敲的。
圖:古代街景
南北則不同,南的甲骨文寫作↓
本是指古代一種敲打的樂器,后引申為一種舞曲的名字,《詩經(jīng)·小雅·鼓鐘》中就有以雅以南。以籥(yuè)不僭。之語。
南的方位含義是后世的引申。古代帝王一般的坐向是南面或面南,帝王舉行大的活動均需要樂師擊樂助興,南作為方位的含義可能取于此,《易 ? 說卦》有:圣人南面而聽天下。
北的甲骨文為↓
是兩個背靠背的人形。古時打仗,吃了敗仗逃跑時總是轉(zhuǎn)身背對著敵人,所以后世習慣于說敗北。北作為方位詞,與此本始含義有關。古代的住房基本都是面向南方,出戶南望,背對的是北方,與南方相對。
因此,南、北二字本有方向、方位的含義,而沒有物品的含義,這也是我們可以說買東西,不能說買南北的原因。
來源:王懿榮紀念館